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前身为1928年新捕京3522com建校时即创建的数理系,1933年成立物理系,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院士、施汝为院士、郑建宣教授等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学院1978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获得了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从2017年国家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以来,学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物理学科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点(培育),2022年正式成为第二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点,2018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专业进入部属高校系列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进入广西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开始设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型专任教师从2018年起全员实行预聘-长聘制度。物理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57人、硕士生导师83人。现有全职在编教学科研型专任教师66人(到“十四·五”末达到120人),其中3人入选了国家重大人才计划、17人获得中科院或者省级人才称号,5人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或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1人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非全职聘任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包括中科院外籍院士1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或者国家级人才基金项目青年学者11人。
学科特色:学院形成了以物理学科为基础,物理学、天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子线路与系统交融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格局。主要学术方向为天体物理及其探测技术、光电物理与器件、凝聚态物理与新能源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及微纳米加工技术。
学科平台:包括广西重大科创基地“广西相对论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新型电池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所-新捕京3522com共建纳米能源研究中心、新捕京3522com-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等。实验室面积近4万平米,研究设备价值近2亿元,拥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共聚焦光学显微镜、低温强磁场光学显微系统、光诱导力显微系统、磁控溅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紫外曝光系统、超高真空电子束蒸发镀膜仪、纳米电子束直写系统、有机金属化学汽相淀积(MOCVD)等共享大型设备和大型超净实验室(1200平米)。学院还与国际国内合作建设有短时标自主光学巡天系统、快速响应全自动跟踪望远镜、全球望远镜网络(LCOGT)阿里站1米光学望远镜、穆斯塔格峰4米光学望远镜终端光谱仪、中国-法国合作空间变源监测(SVOM)卫星VHF信号接收站等大型野外天文观测装备和海洋蓝色能源实测基地。学院与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育人环境优良,建设有学习交流咖啡厅、学术讨论室等;学术氛围浓郁,定期举办有“星海物语”前沿学术论坛和“物华春晖”研究生学术讲坛。
人才培养: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招生专业为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每年招生约250名。博士生每年招生约50名,硕士生每年招生约200名。依托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培养研究型本科人才,学院从2015年起创办了天文菁英班,已毕业的四届毕业学生读研率保持在80%以上。从2018年创办物理电子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班(创培班)。天文菁英班、创培班按本硕、本硕博联培模式培养。本科生还可参加学校其他跨学院、跨学科创培班的选拔。
学术研究:聚焦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开展技术攻关,围绕重大科学前沿开展基础研究,服务国家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近5年承担国家项目1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或者其他先进技术项目共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52项,省部级重大重点(含人才)科技计划项目13项,各类研究经费累计2.4亿元。2022年教师发表SCI论文600篇,90%以上为JCR一、二区高水平论文,Nature、Science接收及发表论文5篇,其中1篇以新捕京3522com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天体物理与相关探测技术团队获第三届广西创新争先奖。
交流合作:学院依托新捕京3522com-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与国际国内同行深度合作,共建了短时标光学暂现源巡天系统、全球望远镜网络阿里站(LCOGT-AL)1米光学望远镜1台及共享使用LCOGT分布全球8个站点的20余台光学望远镜、中法合作SVOM卫星及其VHF信号接收基站、4米光学望远镜终端光谱仪等,并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合作建成国际时域天文联测网;依托新捕京3522com-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探测联合实验室(筹),开展中国空间站伽马暴偏振探测仪(POLAR-2)、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项目研究。学院还与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所合作,共建纳米能源研究中心,并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筹建中国-东盟蓝色能源联合实验室,开展基于纳米发电技术的海洋蓝色能源开发与利用、自驱动的海洋环境应用系统研发等。
服务支撑:学院按照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管理,确保专任教师从繁琐的事务性事务中解脱开来,专注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
(数据更新至2023年3月15日)
联系地址:广西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
联系电话:0771-3237386
邮 编 :530004
版权所有:新捕京3522com(中国)股份有限公司-BinG百科